良藥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達者能受之。—— 陳壽 《三國志·吳書·孫奮傳》
前天表妹生日,零點給她打了通電話送祝福。
電話那頭的她很是開心,滔滔不絕地跟我講著她最近在學校里發生的一些新鮮事兒。
聊到一半,她戛然而止,沉寂了一小會,她講了一個關于她的小困惑:
“我最近參加了學校里的演講比賽,正式比賽之前我跟我的室友和班上的一些同學面前試講了一遍,他們都說好棒,我問他們有什么問題,他們都說不用改了,特完美。可到當天比賽時,評委說演講稿的主題明顯走偏,說話語速和停頓也控制得不好...”
聽到這里我大概知道怎么回事了,不止我表妹的同學,包括我們大多數人,都太容易犯一種錯誤:礙于怕麻煩和人情而不敢指出別人的不好。
在我們的認識里,給人提意見,說不太中聽的話伴隨而來的往往是雙方難以消停的矛盾和心中芥蒂。
“何必為了說句真話而損害關系呢?”
為我主義的我們遇到所謂的“自討苦吃”習慣于繞個彎走,用夸贊和笑臉躲避這種麻煩,轉而塞給別人一顆甜到掉牙的糖,即便這種甜,可能只是暫時的蒙蔽和慰藉。
虛偽的,好聽的話發展到最后,容易讓我們慢慢喪失自我正確判斷的能力。此般蜜語,反倒毒處更大。
你真的應該感謝那些喜歡挑我們刺的人,這些人,恰好是對我們上心的人。
剛上班那會,由于從業經驗還不是太足,做事經常犯糊涂。
比如,不太注重細節,一份策劃寫完就了事,不曾想過多檢查一遍;比如,做事淺嘗輒止,老是浮在表面,想法深度和別人相比則遜色許多。
同事們也沒怎么說過我不是,加上我自以為是總認為這是小事,無傷大雅,所以這個壞毛病就這樣一直拖著。
直到有一天,團隊一起頭腦風暴,我的直屬leader憤怒地批評了我的所作所為,從頭到尾把我的工作細細盤點了一遍,指出我哪里不好,哪里讓她失望。
“做不了把機會留給別人。”
我依舊清楚地記得當時她最后撂出來的話,將尷尬而又沉重的氣氛推到極致。
從那以后,我學會了舉一反三,學會了苛求完美,學會了對工作盡職盡責。每當狀態下滑時,把被訓過的話默念三遍,雞血一下就上來了。
相反,那些對我們盡言好話的人,本質上來說,是因為他們覺得沒有必要。
“你好不好,對不對關我什么事呢?能用一句話解決的事就不要扯兩句。”
而那些一言不合就給你講一大段道理,告訴你哪里不是的人,還不是因為和你的關系好那么三分,這群人,真心實意希望你更好更優秀。
以前我們的班主任總是對我們說,某某某老師嚴厲,是你們的福分。
這點我們應該深有體會。課間盯著教本,頭都不抬起來看一眼學生,時間要是快還給放一段輕松視頻的老師, 提升成績的能力大多不及那些看到我們犯一丁點錯就發生訓斥的老師。
難聽的話本身就比輕言柔語更深入人心。
生活中的我有個丟三落四的毛病,不是丟這就是丟那,例如銀行卡。
最嚴重的一次,同一張銀行卡我一個月丟過三次。每次向朋友提起這個煩人的問題時,他們總說,這才多大點事啊,補辦補辦就好了。
事實是,每次丟完卡后我都是超級樂觀的態度,“找個時間”去趟銀行就好了,這樣的思想觀念讓我不知不覺又丟了第二次,第三次。
上個月跟我媽煲電話粥,說到我丟卡無數的事,我沒有料想到她的反應劇烈許多。
“這么大人了,一張卡都保不住,以后指不定出什么簍子呢!多長點記性吧,從小到大......”
那天我聽她訓叨了我十來分鐘,而這十分多鐘責罵,在我放東西不注意的時候馬上提醒我:不能再錯下去了。儼然成為了我糾正臭毛病的利器。
至少那個電話到現在,我沒有丟過銀行卡。
有句話叫做,“容得下多大的贊美,就得經受多大的詆毀。”
而我想說,要想獲得多大的成就,就少不了一路上的尖銳批評。
我們有著各種偉大優雅的理想:去乞力馬扎羅的湖邊夜釣,聽場震耳欲聾的搖滾,到青海湖邊看候鳥飛回,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愛值得愛的人。
一路上有些人給過你難堪,對你說過逆耳的話,或許那時候你應該先熄滅滿腔怒火,認真傾聽他們的看法。
畢竟,一個人從另一個人的諍言中所收獲的東西,可能比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夸贊更干凈、純粹。